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ACRL 學術圖書館趨勢

 因為是高普考,因此命題會緊扣學術圖書館。以下趨勢的部分請同學在考前背起來,可用在申論的起與合。以下 CP 值高,請考前背誦下來。(趨勢整合圖檔案)

2022年也會Release 新的學術圖書館趨勢,請持續追蹤。

2012 ACRL 學術圖書館十大趨勢

  1. 傳遞與證明圖書館價值(Communicating value)
  2. 資料庋用(Data curation)
  3. 數位長期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
  4. 隨高等教育環境變動而調整(Higher education)
  5. 持續導入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6. 因應行動環境推出新服務(Mobile environment)
  7. 讀者導向的電子書採購(Patron driven e-book acquisition)
  8. 隨學術傳播模式的演進提供相應的服務(Scholarly communication)
  9. 培養館員因應新挑戰的能力(Staffing)
  10. 了解使用者行為與期望(User behaviors and expectations)


2014 ACRL 學術圖書館趨勢 

  1. Data (資料) ,分成新集思與合作機會 (New initiatives and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研究人員,機構典藏與期刊代理商合作金三角 (Cooperative roles for researchers, repositories, and journal publishers),集成商與期刊出版社攜手合作建置發現系統與資料的再使用 (Cooperative roles for researchers, repositories, and journal publishers)
  2. 載體的進步讓數位服務日趨成熟 (Device neutral digital services)
  3. 高等教育成果公開近用 (Evolving open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包括公開取用 (Open access) 與公開教育 (Open education)
  4. 協助學生成功 (Student success)
  5. 以能力為基礎的協助學生學習 (Competency-based learning)
  6. 替代計量學 (Altmetrics)
  7. 數位人文 (Digital humanities)


2016 ACRL 學術圖書館趨勢 

  1. 研究資料服務(Research data services (RDS))
  2. 資料政策與資料管理暨化 (Data policies and data management plans)
  3. 提供研究資料服務之館員專業發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ibrarians providing RDS)
  4. 數位化學術中心(Digital scholarship)
  5. 館藏評估趨勢(Collection assessment trends)
  6. 圖書館自動化廠商與內容提供商之合併(ILS and content provider/fulfillment mergers)
  7. 學習歷程(Evidence of learning: Student success, learning analytics, credentialing)
  8. 高等教育資訊素養架構帶來新方向 (New directions with the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 包括數位資源流暢性架構與批判性資訊素養架構  (Digital fluency in the Framework) & (Cri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Framework)
  9. 替代計量學 (Altmetrics)
  10. 新興職位 (Emerging staff positions)
  11. 開放教育資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ACRL 提出的高等教育資訊素養框架2016的六項核心概念

權威是建構性、具情境脈絡的 (Authority Is Constructed and Contextual)
資訊創造是一個過程(Information Creation as a Process)
資訊有其價值(Information Has Value)
研究是一種探究(Research as Inquiry)
學術是一種對話(Scholarship as Conversation)
檢索是一種策略性的探索(Searching as Strategic Exploration)

政策中心有將此簡譯

  1. 出版商與資料庫廠商的服務型態轉變為增強探索,分析,提高文章生產與研究流程。 (Publisher and vendor landscape)
  2. 假新聞與資訊素養 (Fake New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3. 圖書館的專案管理方法 (Project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libraries)
  4. 開放教育環境下的教科書供給 (Textbook affordability and OER)
  5. 分析,資料蒐集與道德議題 (Learning analytics, data collection, and ethical concerns)
  6. 研究資料集的採訪,文字挖掘與資料科學 (Research datasets acquisition, text mining, and data science)
  7. 採購模式發展新型態 - DDA 與 STL之成長與消逝 (Acquisition model developments)
  8. 開放存取館藏發展政策與贊助 APC (Open access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ies ad funding schemes)
  9. 珍貴紙本館藏存儲 (Legacy print collections) 

2020 ACRL 學術圖書館趨勢 

 政策中心有中文簡短翻譯版本 

  1. 變革管理: 領導的新技能 (Change management: New skills for new leadership)
  2. 演變中的整合性圖書館系統 (Evolving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s)
  3. 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 運用分析技術協助教學、課程,與支援體系(如圖書館、輔導中心、助教、教發中心等),達成學生學習目標
  4.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Machine learning and AI)
  5. 開放取用: 過度與轉型 (Open access: Trans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6. 研究資料服務 :  道德議題與趨向成熟 (Research Data Services (RDS): Ethics and maturation)
  7. 社會正義、批判性圖書館學與批判性數位教育 (Social justice, critical librarianship, and critical digital pedagogy)
  8. 串流媒體 (Streaming media)
  9. 學生福祉 (Student wellbeing)

2022 ACRL 學術圖書館趨勢

 政策中心有中文簡短翻譯版本 

  1. 疫情相關趨勢 (COVID-related trends) :疫情帶來破壞性創新,包括實體圖書館暫時關閉與進行數位移轉,疫情也凸顯長期存在之取用平等議題。圖書館持續重新聚焦數位素養,數位學習以及原生數位館藏發展議題。
  2. 圖書館館員的挑戰 (Library staffing challenges)  :疫情與種族議題對圖書館員以及高等教育人員任用帶來影響,預算削減與任用凍結導致人力緊縮。
  3. 空間利用 (Space utilization): 除了疫情帶來的實體空間關閉以及維持社交距離影響之外,圖書館空間趨勢仍會因預算因素,不同使用案例影響到空間的分配,建造與使用的方式。
  4. 合作館藏與共享紙本保存之成長(Collaborative collections and growth of shared print): 從 HathiTrust到近年來有許多團體成立推動共享紙本保存。另外,數位借閱控制 (controlled digital lending ,CDL) 成為新興趨勢,CDL讓圖書館在有管控的條件下出借數位化館藏替代實體館藏。不過,CDL的合法性議題仍懸而未決。
  5. 開放一切(Open everything):開放近用的趨勢已然形成,開放近用獎學金,開放資料,開放教育資源,大多數的機構仍欠缺整合性策略。開放不僅僅代表的是取用開放,還包括用通俗的語言撰寫學術文章此外,轉型合約的簽訂,BigDeal 合約的取消,開放近用仍會是學術圖書館員與管理人員的關注點
  6.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已然嵌入在學術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工具中。例如在虛擬參考服務中使用聊天機器人 (chatbots),用 AI 做DDC分類等
  7. 資料 (Data):大數據,研究資料管理,資料挖掘 (data mining),資料庋用 (Data Curation) ,資料視覺化技能 (data visualization skills)
  8. 批判性圖書館學 (Critical librarianship): 批判性圖書館學 vs 傳統圖書館學。批判性圖書館學與批判性教學法 (Critical pedagogy)。批判性圖書館學認為,圖書館員有許多機會通過具體行動來對抗不平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其他問題。同時在文章中也講到了批判性資訊素養架構(Cri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 ,CIL)

PS:批判性教學是一種教學取向或教學方式,它企圖幫助學生質疑、挑戰人們對於宰制的信念與實踐。換句話說,這種教學取向是一種幫助學生成就「批判意識」的理論與實踐。)



圖書資訊學術與實務研討會重點-2021

 2021/11/26-27 之圖書資訊學術與實務研討會中有蠻多考試重點可以記憶的。其中值得一讀的文章與重點如下: 

1. 人物與機構之知識圖譜分析工具發展與數位人文應用==>數位人文的近讀與遠讀 。

「近讀」為透過閱讀文本後,對文本進行的自我註解與歸納歷程,「遠讀」則為不仰賴人工閱讀的方式解讀資料,而是透過數位工具將文本內容進行摘要或抽象式概念的提取,並搭配資訊視覺化進行資料的解構與重組歷程。

2. 應用行動研究法於中學生資料素養工作坊:以人與資料互動(Human-Data Interaction)觀點探討

資料素養 (Data Literacy): 資料素養包含「使用資料作為論證思維的基礎」、「使用適當的資料與工具來支持想法」、「從資料中解釋資訊」與「評估基於資料的推論和解釋」、「使用資料解決實際的問題,並與他人交流解決方案」等能力。

3. 圖書館書目分類號編目校正之研究:以輔大圖書館書目為例

建立自動文件分類之流程為:(1) 特徵擷取: 文件的關鍵詞彙(特徵詞彙),為擷取文件中有意義或重要的詞彙,透過這些詞彙找出與類別的關係,方便進行分類。(2) 相似度運算: 傳統自動分類方法忽略詞語之間的關係,並不能完全反映原文本的主題內容,為了解決一詞多義影響分類效果的問題、提高召回率(recall),基於詞上下文向量的詞語相似度計算可以提高分類的準確率

4. 臺灣公共圖書館政策發展:實務導向之政策分析

七大政策方向,包括:1.學習與素養、2.多元與包容、3.交流與體驗、4.專業與成長、5.數位轉型、6.社區連結與夥伴合作、7.特色館藏與地方文化記憶。

這以下的部分蠻適合地特同學參考。

一) 學習與素養(learning and literacy)1. 推廣閱讀:探索與獲取知識的寶地與民眾滋養心靈與激發創意的地方。
2. 促進終身學習:重視各年齡層讀者的資訊需求,推動雙語學習之角色,以提升民眾之雙語素養。
3. 落實優質教育:早期素養與重視各年齡層讀者的閱讀習慣,培養民眾多元的文化素養。
(二) 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and inclusion)1. 支持多元價值:不受種族、性別、宗教、政治立場之影響,提供各種立場、觀點、語言的館藏,以彰顯圖書館民主、平等、多元、包容等價值。
2. 維護取用平權:大門為所有人而開,兼容不同收入、階層、年齡、性別、種族或其他背景之人士。館藏徵集當反應不同族群的資訊需求,並規劃適齡的活動內容;透過前述館藏資源與創新服務,提供學習機會,以縮減貧富差距。
3. 重視社會關懷:應針對原住民、新住民、樂齡族、偏鄉居民、弱勢兒童、身心障礙者等族群的需求,提供合適的館藏、服務和活動。透過推廣服務,主動提供資源與服務至弱勢地區,以縮減城鄉差距。
(三) 交流與體驗(exchange and experience)1. 人性設計:空間應兼顧美感與功能,充分發揮閱讀、學習、體驗、聚會與創新之空間功能。其建築設計則應以舒適化、環保化、科技化、行動化、合作化、分眾化、自由化為原則,以同時達成前述賦權參與和創新體驗之目標。
2. 交流場所: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座落地點應以方便讀者使用為主要知社區活動和政府訊息、學習當地法規及參與民主過程之場所。
3. 體驗空間:應成為具備學習體驗、創意發想的環境,並依各館之發展特色,適當地提供各種工具與設備,作為創作空間或展演場域;進而依民眾需求,發揮無限延伸的空間角色。
4. 民眾參與:應支持賦權和參與,實際與民眾對話、傾聽民眾的需求,並邀請民眾實際參與圖書館活動和服務的規劃,構築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的圖書館,進
而提升民眾對圖書館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5. 地標意象:為城市的指標性地標,亦是精神性的象徵,如實地成為內外兼具的圖書館。
(四) 專業與成長(expertise and growing)1. 充實經費:
2. 培育人才:
3. 強化組織:明訂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並透過可測量的結果評估成效;透過研訂圖書館發展政策與標準,提升公共圖書館編制職等、提高編制員額、推動總分館體制、建立圖書館輔導及評鑑機制,以提升服務品質,並降低編制人員流動率。
4. 品牌管理:透過實體與虛擬平台(如:官方網頁與社群媒體等)經營圖書館品牌形象,建立各界對圖書館的正向觀感。
(五) 數位轉型(digitalization)1. 善用資料:善用各項圖書館統計資料,同時,運用網站、資料庫與社群媒體資料,掌握讀者需求與偏好,做出資料導向的決策,以精準地掌握不同類型讀者之需求,作為館藏發展與數位加值服務之依據,提供適切的服務,並更精準地行銷推廣。
2. 導入科技:善用資訊科技,優化圖書館內部作業流程;增加並改善軟、硬體設備品質(例如:借閱行動應用程式、RFID、自助借還書機、網路設備、3D 列印、創客空間),融入新科技相關服務(例如:提供行動服務、線上直播),以提升管理的方便性、減緩人力不足的問題,並提高服務的使用效率。
3. 數位加值:運用既有的數位典藏資源,或將合適的館藏進行數位化,提供各種加值應用服務,加強推廣,方便讀者取用。
(六) 社區連結 與夥伴合作( connection and collaboration)1. 社區連結:應作為當地民眾生活中,在工作與居家之外的第三場域,與社區建立更緊密之關係。
2. 異業結盟:公共圖書館服務以滿足民眾需求為導向,與博物館、美術館、生活美學館、出版社、學校和社區等進行跨領域的協同合作。
3. 館際合作:除了圖書館間互通有無的館際合作之外,公共圖書館可推動通借通還,以提供便民服務,並滿足當地民眾需求。
4. 資源共享:公共圖書館可共享資源、資訊、想法與創意,以提高服務效率及品質。
(七) 特色館藏與地方文化記憶(collection andheritage)1. 充實館藏:依各館需求,充實多樣且優質的館藏資源,發展地方特色館藏,以提升館藏品質(如:可參考優良讀物評選書單)。同時,透過設置虛擬數位空間、建置電子資源館藏、提供數位化服務,以強化數位體驗。
2. 蒐集地方文獻:除了保存各類館藏與文化記錄,公共圖書館應重視地方學,蒐集並展示當地特色或地方文學相關館藏資源,為地方保留文化記憶。
3. 推廣地方文獻:公共圖書館可邀請地方文史人士、藝術家進駐圖書館或透過其他活動,提升地方文獻與文化記憶之推廣效益。

5. 以社會包容觀點探索國內圖書館特殊需求讀者之相關研究發展

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是促進社會中所有人機會平等。Cruz(2018)提出圖書館包容性服務的四大面向1. 「建築」在實體環境的設施設備應該符合無障礙需求;2. 「服務」面向:重視透過專業的服務設計達到符合不同需求,如活動中同時有手語翻譯、針對身心障礙者規劃的閱讀活動、以身心障礙者為主角的相關書籍介紹等;3;「館藏」面向: 強調提供不同版本格式的資源,如易讀本、大字版及有聲資源等;4. 「人員訓練」面向重視館員專業知能的長期培訓。

6.美國與臺灣數位人文教育之研究

「數位人文」的概念實際上是發源1940 年代的美國,脫胎自三個人文學的研究領域:人文計算學(Humanities Computing)、電子文本(E-Text)與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s)。「數位人文」與前三者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們著重實體物件的轉換程序與技術的學習,「數位人文」則關注在數位資源的運用上,人文學者將先前數位典藏的成果,結合數位工具進行深入研究、資源重組以及過往文獻的再分析。

7.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資料管理服務發展暨服務需求分析